出版資源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生產環節的當期,還體現在出版之后的再生產、再利用上,如何充分開發出版資源,延伸出版產業鏈,重新挖掘、組織并以合適的途徑和載體再次送達給讀者,不乏經營戰略角度的考量。
新媒體、新技術、新平臺的快速發展與普及,為傳統出版和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出版機構如何借助其參與出版資源的二次開發,怎樣以資本力量撬動產業市場、以現代視野拓展產業規模、以多元運營提升產業效益,這樣的大視野、大局觀可謂重要。相較于過往稍顯“粗放”、“單一”的經營理念,越來越多的出版同仁更加看重出版資源的利用效率,甚至在業內形成一股出版資源二次開發的戰略轉變趨勢。
利用傳統的手段和模式對出版資源進行二次開發,各家出版機構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針對出版資源本身花費了諸多心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中心主任楊宗元介紹,“譬如針對全集式的學術著作進行拆分改版,以《蒯因著作集》(六卷本)為例,其收錄了十余部蒯因的邏輯論著和哲學論著。二次開發利用時,便將里面的《語詞和對象》、《從邏輯的觀點看》等作為單行本納入‘當代世界學術名著’中出版。”此外,有聲讀物、衍生產品等傳統的二次開發手法也頻現業界。
建立一個由多元業務組成的完整產業鏈,將版權經營從網絡延伸到實體書出版、動漫、影視、游戲、音樂等各個環節,實現價值最大化——這種橫跨媒介的新型二次開發形式逐漸引起了傳統出版機構的側目。以“觸電”為例,中南傳媒、浙報傳媒、時代出版、鳳凰傳媒、長江傳媒等都在頻繁試水影視。
開發App應用,則是出版機構目前常見的二次開發手法。接力出版社將從法國引進的兒童科普膠片書“第一次發現”叢書中的《七星瓢蟲》、《走進森林》開發而成App應用,試水數字童書。依托《敦煌裝飾圖案》、《發現藏經洞》、《法華經的故事》、《敦煌彩塑》、《神秘的密教》等出版資源,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開發了頗有名氣的“解讀敦煌”系列App應用。此類依托出版資源開發數字產品的案例屢見不鮮。
上述二次開發形式還僅限于載體的不同,從出版資源衍生出實體經濟則是值得矚目的新變化。如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的二十一世紀吉的堡英語學校和二十一世紀吉的堡幼兒園等學前教育機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經營玉石收藏品的廣西狀元紅藝術館;江西科技出版社的江西百事通•招寶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中國財經出版社專注于黃金投資的中財金控投資有限公司等。
盡管出版資源二次開發已經成為當前趨勢,但也需注意其中的操作要點。譬如出版資源在更換載體時的定位區別,要考慮與過往的產品有所區分和互補,避免出現過多交集。此外,傳統出版機構在數字產品開發、與多元媒介互動(網游、影視)等方面,常受限于自身的技術瓶頸,因而容易受制于其他技術類或平臺類公司。如果能擺脫對于他們的過度依賴,逐步探索出一套成熟的運作機制,或許會對雙方二次開發達到共贏共生,起到積極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