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曙光 劉紅松繪
十三年前,從未接觸過媒體的他進入報業,從此他的文化事業遍地開花。他一手創辦的瀟湘晨報,三年內就成為湖南第一大報。敢為人先的他用一系列跨界合作,把古老的出版業帶入了數字化時代。如今,他憑借清晰的戰略思考打造出國內首屈一指的文化金融服務平臺,走在了中國文化產業產融結合的最前沿——他就是“2013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CCTV2011年度經濟人物”、中南傳媒集團公司董事長龔曙光。
“我們5月6日就正式開業了。預計開業后,五年之內會為公司帶來17億元左右的利潤。”電話那頭,操著一口湖南口音普通話的龔曙光,聲音里透著抑制不住的喜悅。
2014年4月21日,湖南長沙,一個對龔曙光而言,注定不平凡的日子。就在這一天,中南傳媒拿到了中國文化企業開天辟地的第一張金融許可證——中國銀監會正式批復中南傳媒成立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財務公司,這也是中國文化企業界首家獲批的財務公司。這標志著中南傳媒由過去一家單純的文化傳媒類企業,變身成為一家真正實現文化產業與金融結合的非銀行類金融企業。
文化人出身的龔曙光,卻對金融有著獨特敏銳的把握能力。“目前的金融機構對文化企業的服務是有差距的,這個差距源于很多金融企業不熟悉文化產業的特性。而我們創立自己的金融機構,實行產融結合,比其他的金融機構更了解文化產業自身的特性,文化企業家和文化創意人員的特性,以及文化企業所需服務的特性,把這三性集合,通過各種各樣的金融服務手段,致力于為中國的文化企業提供真正貼近的金融服務。我個人認為,一個純粹的金融機構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于是,從一開始,龔曙光就將中南傳媒定位于財團式發展模式,把產融結合當作企業發展一個基本路徑。在他的帶領下,中南傳媒上市后,以最快的速度設立財務公司,基于“兩個結合”的戰略考慮,“文化和金融結合,線上和線下結合,打造新型的文化消費生態”,為未來文化企業走向產融結合,走向專業化的文化金融服務探索出一條道路。
“財務公司對內可以把集團資金歸集,使資金歸集度提高,使用效率提高,”龔曙光表示,“對外,財務公司還是個金融平臺,可以發展債券、投資等相關業務。這樣就暢通了未來直接融資的渠道,使企業未來發展的融資成本大幅降低。”
今年以來,中國在國家層面對文化產業發展升溫提速,國家陸續出臺多個文件,推動文化與金融融合的導向,對龔曙光而言,暗合其數年前已圈定的公司發展戰略。“我們設想擁有更多金融平臺,如金融租賃、互聯網金融、投資基金等,努力成為國內傳媒業中金融實力最強的企業。”
龔曙光有一張豐富的履歷表,他是作家也曾是酒店經理、報社社長,直到成為文化產業領軍者。他的人生總處在不斷突破之中。文人與商人的身份反復轉換,讓龔曙光對文化產業有了深刻理解,湖湘文化的熏陶,給予龔曙光敢想敢做的勇氣。大企業創造大產品、大航母占領大疆域、大平臺制造大影響,在文化湘軍中,龔曙光一馬當先。
中南傳媒上市以來創造了多個業界第一,成為資本市場第一支全產業鏈整體上市的出版傳媒股。版權貿易機構布局全球,圖書教材相繼進入臺灣、澳門、韓國、歐美主流市場,對外版權貿易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中南傳媒的利潤也由2008年的3.73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過11億元,居上市出版傳媒類企業第一,年均增速近30%。
這個令業界刮目相看的成績,并沒有讓龔曙光停下腳步,他開始了新的戰略布局,謀劃著更大的傳媒藍圖。“我們的發展路徑有所不同。”龔曙光說,“中國絕大多數的傳媒公司是以媒介技術為發展的核心動力,通過創辦不同的電視臺、電視節目去鎖定所有看電視的人群。而中南傳媒不一樣,我們設定了四個目標人群,對其多元化的媒介需求進行調研,再根據不同的需求來打造不同介質的媒介產品。”
他舉例稱,針對老年人群,中南傳媒花了兩年時間進行調研,了解其需求,打造了《快樂老人報》,到現在做到了130萬份發行量。“我們不拘泥于是否有相應的人才,而是把對人群的需求作為核心資源,去整合社會上的各種媒介人才,這樣會使我們走得比別人更快捷更穩健。”龔曙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