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中南傳媒董事長接受證券時報專訪)
隨著數字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日趨明顯,人們對傳統媒體的未來也越來越悲觀。
作為一位來自文化企業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南傳媒董事長龔曙光對于媒體的發展路徑和發展方向有著清晰的認識。在兩會期間,就傳統媒體的轉型和如何應對數字化媒體的挑戰,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龔曙光。
證券時報記者:在中南傳媒業務結構中,傳統媒體占比很大,如何看待傳統媒體的發展瓶頸?
龔曙光:從整體格局上來講,傳統媒體正面臨數字媒體的挑戰,以紙媒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正面臨由盛而弱、由強而衰的趨勢。在這一輪宏觀經濟的調整中,房地產調控和汽車的飽和甚至可能成為壓垮某些傳統日報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同時,針對不同人群的媒體所處的狀態并不一樣。
以日報類媒體為例,日報類媒體毫無疑問已經受到了網絡、社區等全新交流模式和信息平臺的挑戰和分流。不過,針對特殊人群的特殊媒體產品,其壽命可能更長、衰亡速度更緩慢,比如針對老年人群的傳統紙媒,我們創辦的《快樂老人報》,不到3年時間,發行量已經突破了百萬份。
在《快樂老人報》創辦初期,很多人不理解。但是當時我們認為,從老年人對紙媒的依賴角度講,雖然不能說他們不改變,但是他們被改變、被替代的可能性比較小。對于50歲以上的人群來說,他們對紙媒有習慣性依賴,紙媒仍是老年人主流的信息接收媒介。
相比日報而言,雜志壽命又會長一些。雜志針對的是分眾人群、甚至是小眾人群,具有隨時翻閱、可收藏的特點,這就使得雜志的衰退節奏緩于日報。過去有些人認為紙質雜志將會很快被電子雜志所取代,但現在從全球發展趨勢來看,紙質雜志被取代的節湊緩于日報,并且越接近日報消費內容和形態的產品,消亡越快。反倒是專業化及與日常生活關聯緊密的知識性、趣味性的雜志很少被替代。
因此,紙媒在趨勢上已處在下行通道中,但是由于紙媒自身的產品類型、接受人群不一樣,便呈現出不同的生存狀態。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南傳媒作為傳統出版集團,目前放棄紙媒是不明智的,也沒這個必要。但作為一個在未來想成為主流內容提供商,依然想吃傳媒飯的企業集團來說,不重視紙媒的整體發展態勢,不介入紙媒數字化轉型、不創辦數字化平臺也是不行的。
證券時報記者:既然傳統媒體存在機會,中南傳媒將如何進行布局?
龔曙光:對于傳統媒體的布局,公司的戰略十分清晰。目前一是多媒體戰略,二是目標人群戰略。所謂目標人群戰略就是鎖定目標人群,整體而言,公司為五類人群服務,其中境內四類,境外一類。
第一類人群是25歲以下的青少年,這是公司的第一大目標人群,他們既是最大的教育類圖書消費者,還是互聯網產品、動漫產品的消費者。所以在媒體戰略中,這是我們所有出版物第一需要滿足的人群。
第二類是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這也是我們現在投入比較集中、未來發展空間很大并具有藍海性質的目標人群。公司將為這3億目標人群提供專屬內容產品,未來這一塊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第三類是以城市為主體兼顧城鎮的公務員、白領、金領以及都市婦女,對于這一類人群,我們將主要提供時尚生活類圖書、分眾類的雜志、生活類網站等媒介產品。
第四類是新聞類產品所覆蓋的主流人群,目前主要是面對湖南市場的7000多萬人。
境外的目標讀者則是指有意愿接受中華文化、了解中國的海外讀者。
證券時報記者:中南傳媒作為傳統的出版集團,如何把握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龔曙光:對于新技術,業界的說法是“不做等死,做了找死”。但是認真想一下,不做是百分之百等死,做了可能是百分之五十找死。所以,我們認為,面對數字技術,等待是最大的成本,不做是最大的風險。
公司作為傳統的傳媒集團,介入數字化轉型,無疑既有優勢又有劣勢。
從優勢來講,不管數字技術有多好,但終究只是呈現方式的不同。傳統出版集團有內容優勢,也有人才優勢。劣勢方面,則是絕大多數的傳媒集團,習慣了過去的模式,在心理上對來自數字技術的挑戰,有一種怨對和幻想。所謂怨對就是認為數字化媒體是一個入侵者,所以在情感上不親近、不接受;所謂幻想就是他們還在懷疑數字化媒體是否會完全替代紙媒,這種替代是否會在這一代人身上實現,還心存僥幸。以至于他們喊狼來了的多,但實際上自己動手、尋找打狼棒,扎牢籬笆、不讓狼進來的行動卻很少。
在這一優一劣的格局中,未來將會呈現兩種極端的形態。如果傳統的出版人用實際行動去歡迎新技術,那么他們比非傳統出版集團擁有更大的優勢。反之,他們比任何人都不具備未來生存下來的可能性。
證券時報記者:中南傳媒對于新媒體和數字出版這塊有何想法,當初為何選擇和華為合作?如何這次合作?
龔曙光:其實當初公司的選擇對象比較多,華為也找過多個出版集團,甚至還和索尼談過,但最終我們彼此認同。這其中的原因在于,第一,這個項目應該是具有技術優勢和內容優勢的兩個公司之間的合作;第二,中南傳媒和華為都想尋找各自領域的領軍企業。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達成合作。
與華為合作的天聞數媒公司,我們對它的定位是:做中國教育的全數字解決方案提供商。即將教育的主要功能包括教育行政管理、課堂教學、家校通訊以及家長對學生的課后輔導等,以數字化方式呈現,在傳統教育被數字管理替代后,天聞數媒將提供云管端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目前天聞數媒在龍崗試驗的2.0版本的產品已經封版。該產品已經完成了試驗區的檢驗,是一款售賣產品今年的銷售額將超過2億元。
一旦國家要求中小學教育全部實行數字化,那么毫無疑問,天聞數媒在這個領域,就像華為在通訊領域一樣,產品既具有技術領先優勢,還具有經過反復、磨合的使用優勢。
證券時報記者:未來數字教育的市場份額有多大?中南傳媒會占據多大的市場份額?數字化產品未來的商業模式是怎樣的?
龔曙光:在數字教育市場上,我們判斷整個市場應該是2000多億元。公司期望至少動態占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場,即大約800億元左右。不過,具體份額目前尚無法準確估計,這要取決于中國推進教育數字化的速度、推進模式。
數字化產品未來的商業模式是平臺提供商,未來這個平臺除了公司提供的內容之外,可能更多是教師、學校甚至是學生社交中提供的內容。
證券時報記者:中南傳媒未來業績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龔曙光:我只能說,公司經營很正常,并且公司對長期利益和效益看得很重,不會為哪一個年度的利潤而犧牲長期戰略和長遠績效。
在公司同行業中,可以講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在新技術、新產品、新市場的布局上,比我們時間更早、品種更全、規模更大、力度更強。目前,我們過去所布局的這些數字類媒體、老年類媒體等,已經全部進入商用期和收獲期。
證券時報記者:公司上市后手握大量現金,未來在外延并購上有何打算?
龔曙光:并購是我們未來重要的經營模式,自主創新和戰略并購是我們并行不悖的兩個運行方式。
中南傳媒上市時機是最適合融資的時機,但不是適合投資的時機。所以,在前幾年,中南傳媒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工作是融資。
不過現在反過來了,目前是最好的投資窗口。國外大牌的私募基金、產業基金由于投資的期限到了,現在他們急于退出,但現在的實際狀況是他們無法退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能尋找一級市場退出,我的資金就有了用武之地。 (證券時報兩會報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