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爭斗和恩仇。
跳丸日月十經秋,中國的數字出版已然江湖日顯:移動基地橫刀立馬,盛大文學逐鹿中原,App應用群起爭鋒……各門各派占山為王,一片歡騰景象。
第一大門派:閱讀基地
在包括盛大文學、中文在線等眾多數字出版領域明星公司來說,中國移動絕對稱得上他們發展之路上的貴人,甚至是“就命人”。
音樂基地的成功讓中國移動嘗到了甜頭,2009年,中國移動在浙江杭州成立手機閱讀基地,隨后,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也紛紛效仿,以“基地模式”探索手機閱讀,三大運營商的集體入局,為多年來不溫不火的數字出版產業注入一針強心劑。
憑借龐大的用戶基礎、便捷的支付渠道和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在最近三年時間里,中國手機閱讀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
世紀之交的互聯網泡沫,新浪、搜狐等公司靠中國移動的SP業務挺過寒冬。如今,劇本驚人般相似,一些苦苦掙扎的數字出版企業托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的福,也度過難關活了下來,一些還發展壯大。
2012年,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閱讀基地累計創造產值超過36億元,基地的崛起不僅“救活”了此前苦苦支撐的中文在線,也讓盛大文學在成立4年之際便實現了盈利。
提供網絡原創類內容的CP是移動閱讀基地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最大受益者,其中,“盛大系”占據半壁江山。盛大旗下的起點中文網(上海玄霆娛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常年雄踞移動月度分賬榜第一的寶座,瀟湘書院、紅袖添香、小說閱讀網等其他盛大系成員,也都是分賬榜Top10的常客。此外,看書網、3G門戶、大眾書網、中文在線、掌閱、塔讀文學等,也都是移動閱讀基地最主要的內容合作伙伴(MCP),每月有幾百萬不等的分賬。
基地業務快速發展,一時間,杭州成為全國數字出版從業者最頻繁的出差目的地,為了能有個好收成,各路SP、CP英豪隔三差五就奔赴西子湖畔去“拜碼頭”。
受利益的驅動,原本一直對數字出版“隔岸觀火”的傳統出版單位也被激發起熱情,紛紛以授權經營的方式接入閱讀基地,希望能從中分得一杯羹。不少出版單位都在近三年組建了數字出版中心,并安排專人負責基地業務。基地業務越做越大,一些出版機構也開始對數字出版進行公司化運作,作家出版社聯合社會資本發起成立了中作華文數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而以暢銷書聞名的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挖來紅袖添香的原總編輯畢建偉,成立磨鐵數媒,都被視作傳統CP全面涉足數字出版的典范。
在2012年,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的產值約為25億元,按照“六四分成、CP拿四”的原則,內容提供商累計分賬約為10億元,其中傳統CP約占1/10的份額,如此計算,移動閱讀基地去年帶給出版社和圖書公司收益約有1億。中南出版傳媒集團、浙江聯合出版集團、中信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新星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等,每月都有幾十萬至百萬不等的進賬。
毫無疑問,三大運營商的閱讀基地已然成為中國數字出版江湖的第一大門派,寄生于基地的眾多CP、SP公司,形成了一張龐大的利益網。
網絡文學的盛大系
5年前,曾經的中國首富、盛大網絡董事長陳天橋擲下一枚叫“文學”的石子,給中國數字出版江湖帶來陣陣漣漪。
2008年7月4日,中國網絡游戲巨頭——盛大網絡宣布組建盛大文學公司,陳天橋挖來了原新浪網副總編侯小強擔當CEO,希望在網游之外開拓盛大的第二領地,打造一個娛樂帝國。
而盛大文學來勢兇猛,其成長史可稱為是一部收購史。早在2004年10月,盛大網絡收購起點中文網,進入網絡文學領域。2008年7月,盛大先后收購紅袖添香和晉江原創網,并正式組建“盛大文學”;2009年年底,盛大文學控股榕樹下;2010年2月,將小說閱讀網收并旗下;同年3月,又控股了購瀟湘書院。至此,盛大文學對外占據了網絡文學領域90%的市場份額,成為這一領域的領跑者。
其實,網絡文學的發展并不是始于盛大,但盛大的介入和盛大文學的成立,讓網絡文學真正成為一個產業。盡管至今仍有很多人對網絡文學百般詬病,不可否認的是,這的確是中國數字出版的一種模式創新,也創造出可觀的產值。
據行業投資分析報告透露,盛大文學在2012年的營收約在10億元上下。這一營收規模在整個中國數字出版江湖“兵器譜”上,可以排名第二。
眼下,盡管飽受高管離職風波困擾,又遭遇百度、騰訊“攪局”,盛大文學在侯小強的帶領下,仍是網絡文學領域當仁不讓的霸主。盛大文學所開創的按篇章付費、,以及全版權運營的理念,都引領著產業的發展。
未成大氣的“電商幫”
江湖中,以當當網為代表的“電商幫”曾被寄予厚望,但至今未形成氣候。
靠售賣紙書起家的當當網,多年來一直對電子書業務按兵不動。直到2011年,剛剛在紐交所上市的當當網亟需用新的“故事”來刺激投資者,同年3月,當當網低調成立了數字業務部,同年5月,李國慶四處放風“是時候做數字出版了”,同年12月21日,當當網上線電子書平臺“數字書刊”,首批上線電子書近5萬冊。
不過,以“中國版亞馬遜”自居的當當網在數字出版業務上的表現,還是與它一直標榜學習的偶像相去甚遠。2012年,當當電子書營收只有區區300萬,分到出版社頭上的錢更是少得可憐。錢沒賺多少倒也無礙,可當當讓出版社窩火的事到是不少:先是2012年一招“電子書和紙書統一采購”,變相“要挾”出版方提供優質內容,引得一片嘩然;今年世界讀書日期間,當當網更是不打任何招呼,就將出版方提供的電子書統統“0元”供讀者下載3天,引起CP強烈不滿。
今年年初,李國慶親手請來主抓電子書業務的副總裁易文飛離職后,當當網逐步在用紙書的套路來管理和運營電子書業務,“0元”風波即是一例——當當內部的數字資源采購都不知情,電子書就“被免費”了。如今當當電子書團隊從最初的80余人,被削弱得只剩下30余人,前途未卜。
另一家近幾年異軍突起的電商大鱷——京東商城在圖書業務上處處跟當當“叫板”。原卓越網的副總裁石濤到京東擔任副總裁,直接負責紙書和電子書業務,也繼續著和李國慶的“對臺戲”。2012年初,京東上線電子書業務,據稱,石濤要求內容團隊“凡是當當有的書,京東都必須有”。上線以來,京東在營銷手段上屢試新招,如發售“暢讀卡”,用戶花30塊錢可在90天之內閱讀1000本書,折算只需3分錢就可以讀一本電子書。近日,又聯手蔡駿、天下霸唱等多位知名作家推出“名家電子書創作計劃”,希望給讀者帶去更多碎片化精品閱讀體驗。
不久前,京東宣稱電子書用戶數已超400萬,但從收益的角度來看也十分有限,分賬對出版社而言亦是杯水車薪。雖然有著海量的用戶,但電商們至今未能有效地將用戶轉化到電子書上。
在當當和京東的“你爭我斗”中,全球數字出版業的“盟主”亞馬遜也出手了。繼今年年初上線電子書商城后, 6月7日下午4時,Kindle也終于正式進入中國——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和兩款Kindle Fire平板電腦在亞馬遜中國官網上架出售,同時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成都、深圳6個城市的蘇寧店開賣。
之前坊間傳言,亞馬遜準備了幾億的資金用于Kindle在華的營銷和造勢,不過虛實難辨。但亞馬遜為拿下余華新作《第七天》的電子版配合Kindle發售,就砸出120萬的預付金,也可謂不惜血本。
據亞馬遜稱,Kindle自上市以來兩度賣斷貨,目前門店的Kindle也賣到脫銷。雖然Kindle有著強大的品牌號召力,但其真正的市場銷量和未來對產業的影響,仍需拭目以待。
最熱鬧的風景:閱讀類App
App是江湖中新近成長起來的門派,無論西洋企業還是中土公司均陷入到一片明爭暗斗之中,熱鬧非凡。
其實,閱讀類App的興起要追溯到昔日的手機帝國霸主——諾基亞和其塞班平臺,以及一些非智能手機的內嵌定制。2005年之后,以“熊貓看書”、“掌上書院”、“Anyview”、“百閱”等為代表的看書軟件曾風靡一時,一些App做到了幾千萬的注冊用戶。不過,由于缺乏規范的管理和運作機制,這些看書軟件給人的感覺像是“外門邪派”,雖然用戶數量龐大,但盜版、色情、暴力內容充斥,始終拿不上臺面。
2010年之后,蘋果iOS平臺和谷歌Android平臺崛起,不僅重新定義了App,也催生了一大批涌入數字出版領域的開發者。
一時間,各種閱讀應用雨后春筍般涌現。根據研究機構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2012中國移動互聯網應用報告》顯示,在蘋果iOS平臺中,圖書類應用的數量僅次于游戲類排名第二,達到總數的13.5%;在Android平臺上,圖書類應用數量排名第三,也超過總數的10%以上。
如今,掌閱、熊貓看書、百閱等,成為用戶量龐大的App閱讀工具;多看、唐茶等,則成為“品質閱讀”的代表,有著良好的用戶關注度和口碑;而幾大門戶網站開發的QQ閱讀、新浪讀書、網易云閱讀等,也展現出強大的實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QQ閱讀,憑借騰訊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其在2012年收入突破2億元。
App相當于是一個分銷渠道,除了這些以軟件開發起家的公司外,像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盛大文學、當當網、京東商城以及中信出版社等玩家,也幾乎都開發了專屬的App。據統計,閱讀類App在2012年創造的總產值約為4~5億元。
在未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App幫有望迎來有一個春天。
老門派和匆匆過客
與江湖中愛出風頭、奪人眼球的“新秀們”相比,一些老牌數字出版企業近年來的表現要低調許多。最早涉水電子書的“四小天王”——方正、書生、超星和中文在線,在經歷了多年的摸爬滾打之后,如今已各自找到了生存的秘訣。
北大方正堪稱中國數字出版界的鼻祖,也是行業的“啟蒙導師”。不過,方正的數字出版之路也并非一片坦途,在經歷了多次“試錯”之后,近年才逐漸找到聚焦方向。
如今,方正專門成立方正信息產業集團,將方正電子、方正國際、方正阿帕比等企業統歸旗下,深耕數字出版技術服務和B2B業務領地,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方正電子已成為行業重要的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該公司研發的數字出版資源管理及應用系統、翔云移動出版解決方案以及面向數字教育領域的慧云數字教育解決方案等,成為不少出版單位轉型的首選。2012年,方正電子的銷售收入達到3億多元。行業“老面孔”方正阿帕比目前聚焦于數字圖書館領域,年收入在千萬規模。
成立于2000年的中文在線,發展過程也是充滿艱辛,其創始人、董事長童之磊“贖回夢想”的故事曾激勵了不少數字出版創業者。如今,苦盡甘來,中文在線通過參與運營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在2012年的銷售收入突破2億元。目前,中文在線把上市作為目標,夢想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當年叱咤風云的另外兩“天王”——書生和超星,如今都在數字圖書館領域“悶著頭發財”,他們的產品已成為很多圖書館數字資源采購中的標配,兩家公司每年各有幾千萬規模的營收。
此外,一直在學術數據庫領域默默耕耘的“中國知網”、萬方數據、重慶維普等幾家企業,也已發展壯大。數據庫模式并成為當前數字出版領域需求最明確、模式最清晰、增長最穩定的形態,據統計,這類產品在2012年累計創收約8億元。
江湖兇險,有得意的,就有失落的。在上述英雄的背后,不少曾風光一時的企業已成過眼煙云。
上世紀末,在那個互聯網集體“燒錢”的時代,榕樹下和博庫網堪稱兩座山頭,他們喚起了中國出版人對于數字出版最初的記憶。榕樹下主打網絡文學,江南、今何在、寧財神這些如今炙手可熱的作家,都是從榕樹下慢慢成長起來。而博庫則一副正統電子書大佬的架勢,財大氣粗,常在人民大會堂請客吃飯、開座談會,并買斷了一批大牌作家的電子版權。
但好景不長,很快互聯網泡沫破碎,博庫也如眾多公司一樣煙消云散,只有石濤、黃集偉等當年博庫網的精英,至今仍活躍在出版和數字出版界,偶爾勾起那些封塵已久的回憶。榕樹下后來雖被盛大收購,但也再無影響力。
在中國數字出版十余年的歷史上,“過客”的名單很長:
從哈佛大學MBA畢業回國的美女總裁陳宇華和她創辦的華有網,主營圖書網上電子商務業務,只存活了3年便告夭折;
方正斥億元資金打造的B2C閱讀門戶——番薯網,以被百度收購、團隊解散的慘淡結局收場;
第一家主打數字出版概念上市的公司——漢王科技,股價曾一度飆升至175元。漢王高管在發布會上砸冰雕蘋果的一幕,讓人至今難忘。但造化弄人,如今的漢王股價只剩不足10元,雖未完全退出江湖,但幾近銷聲匿跡。
還有那個清新、文藝、神秘的豆瓣,算是江湖中不折不扣的“古墓派”,似乎從來就沒有一顆要把業務做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