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剛剛度過65歲生日的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致讀者》,提出將分步推進傳播形態創新,利用二維碼、圖像識別等技術,將部分稿件由單一的文字形態轉化為文字、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形態。一個月來,人民日報已推出帶二維碼的多媒體報道162篇,這是人民日報在推出網絡版、法人微博、移動客戶端、電子閱報欄之后,對媒介融合和傳統媒體創新發展的又一全新探索。
近年來,隨著技術日新月異,傳統媒體面臨的競爭壓力日增,也迎來融合和創新的機遇期。如何融合、下一個創新點在哪里,打造什么樣的“新紙媒”,國內外的很多傳統媒體都在結合各自實際,進行實踐與探索。
多平臺:新聞生產的大趨勢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多平臺應用已經成為媒體消費的一個共同趨勢。去年尼爾森在上海的一項調查顯示,半數消費者會進行多屏媒體的同步消費。美國報業協會的調查也顯示,在美國,74%的互聯網用戶依賴當地的報紙媒體(包括數字版和印刷版)作為主要的新聞和信息來源。調查還顯示,可視化新聞正成為網上最受歡迎的一類信息。
近年來,國內外眾多報紙紛紛開始整合報道平臺,開始傳播形態創新的實踐。人民日報從2010年初就在版面上開始運用二維碼的實驗,從去年秋天起加快報紙傳播形態創新的工作。在國外,美國《紐約時報》開通了其圖片類的Lens頻道、與Discovery臺的合作視頻。對重要新聞不僅提供文字,也提供視頻;英國《每日郵報》在線版,以圖片、視頻這些視覺化信息,加上優化的搜索引擎,吸引了大量的瀏覽頻次,一躍超過英國原先的報紙在線版老大《衛報》。視頻網站也因此逐漸成為新聞傳播的重要平臺。國內的一些紙媒近年來也加大了對多平臺應用的開發力度,在創辦網絡版和手機版外,將觸角伸及視頻新聞的生產和制作。
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說:“人民日報此次將二維碼作為打通文字與視頻新聞的渠道,希望借助新技術,逐步將傳統的文字新聞采編升級為全媒體新聞生產,是順應技術發展趨勢的一個自覺行動、主動安排和重要舉措。”
二維碼起源于日本,與不同條形碼只具備識別功能不同,其內部儲存著豐富的信息內容,并通過圖像輸入設備或光電掃描設備自動識讀以實現信息自動處理。隨著移動電子設備硬件的完善,二維碼憑借其儲存量大、保密性高、成本便宜等特性,得到快速推廣和應用。而這個小小的正方形,也為越來越多的媒體所用,成為推動報網融合、實現多平臺互動的一把鑰匙。
“過去雖然一直說報網融合,但一直是報是報、網是網,兩者的互動更多是內容之間互動,缺乏一座便捷的橋梁,而二維碼就承擔起橋梁的作用,也讓報紙承載的內容更豐富和生動。”人民網總裁兼總編輯廖玒說。
推進媒介融合,實現多平臺傳播,成為很多傳統媒體創新發展的首選。“多平臺的使用,有助于滿足人們對文字、圖像、視頻等各類信息,尤其是‘可視性’信息的需求。未來的新聞是平臺化的新聞,使用更多新技術,可以顯示后web2.0時代的信息互動、分享、個性化等特性”,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說。
全媒體:傳統媒體的新挑戰
創新傳播形態,從單一的媒介形式發展為全媒體的新聞傳播,這對傳統紙媒來說既是創新也是挑戰,對整個采編流程和編輯記者的媒介素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配合傳播形態的創新,人民日報社對原有的采編機構進行了調整,在總編室增設報網互動編輯室;人民網新成立報網互動部,充實了網絡電視部,并從今年4月開始對保障技術進行改造升級,形成了從稿件選取、內容制作、二維碼及圖像識別生成、版面審核付印等一整套工作流程,建立了三級審稿制度,確保報紙傳播形態創新工作有序推進。同時,人民日報對廣大編輯記者進行了以音視頻制作為重點的專業培訓。
從7月1日推出帶二維碼的新聞報道以來,人民日報制作的“最美鄉村”、“求證”等系列視頻報道都得到讀者的好評。“傳播形態創新并不是單純將文字內容轉化為視頻,而是需要進行改編和再創造”,人民日報編輯程晨說:“視頻的時間短,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并用最短時間將問題解釋清楚。”
“全媒體時代,視頻新聞報道自身獨有特點和表現力,是文字和圖片新聞報道難以替代的。然而,它的操作流程也遠比寫稿子更復雜,學習視頻表達和采訪技巧,對習慣文字創作的報紙記者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人民日報歐洲中心分社記者劉歌說。
跨平臺的新聞生產,要求傳統報紙對原有的業務模式、采編流程進行整合和改進,針對不同的消費模式組織新聞生產。以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為例,其印刷版主要用于閱讀,網站主要用于互動,多平臺的網站用戶多數是在討論、查閱信息,而這些分工反映的是傳統媒體創新過程中的再分工和再融合,背后是媒體人綜合業務能力的提升。
專家指出,現在個人和用戶生產的信息成為近年來媒體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專業新聞工作者不再是單純技術意義上的新聞采編者,而應是一個核實者和整合者,新聞工作者的任務不僅是介紹“發生了什么”,更主要的是要解釋“為什么會發生”。
“盡管我們是新手上路,但看到自己制作的視頻可以方便地在移動設備上觀看,讓讀者更有參與感,心中頓覺欣慰和滿足,對未來的作品更加充滿期待”,人民日報歐亞中心分社記者林雪丹說。
跨媒介:媒體轉型升級的雙刃劍
跨平臺的新聞生產成為傳統媒體創新和融合的主要趨勢,在經營方面也逐漸顯示出成效。從去年開始,美國《紐約時報》的訂閱量首次超過廣告收入,這與其大力推進開發跨平臺新聞制作密不可分。而一開始就以互聯網起家的美國《赫芬頓郵報》等新媒體也推出了移動終端的電子雜志,單一平臺的媒體即使是新媒體,也開始顯出不足。
傳統媒體探索媒介融合,進行跨平臺新聞生產,除了對媒體人的素養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外,也面臨如時效、設計、投入等實際問題。以《紐約時報》去年在媒體界引起廣泛關注的全媒體特稿報道《雪崩》為例,這一組特稿雖然被部分專家認為是跨平臺新聞生產的范本,但整個制作流程花費了6個月的時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并不是所有的報紙都能承擔起。
“跨平臺的新聞生產,要求不同的媒介之間既要有合作,也要有分工?,F在很多讀者不完全是通過報紙頭版來關注某個感興趣的新聞,而是用搜索引擎的關鍵詞聚合新聞,或者關注微博及論壇的熱門話題排行。‘母媒’和延伸出的新平臺‘子媒’,應根據信息及媒介的特性來優化配置,為不同平臺打造個性化的內容,而不是把同質化的內容復制一遍”,陳昌鳳說。
有專家也指出,多媒體、跨媒介的新聞生產也是一把雙刃劍。多媒體技術雖然可以調節閱讀單調枯燥感,但也有容易打斷讀者閱讀節奏、分散讀者注意力的負功能。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也顯示,手機讀者對用本來就不大的手機屏幕進行文本閱讀顯示出更大興趣,認為不斷跳出的動畫和音視頻等容易干擾閱讀體驗。
如何把握度也成為傳統媒體創新傳播形態的關鍵。“并不是所有的報道都會配二維碼,進行視頻化的制作,而是重點制作那些適合用鏡頭說話的新聞,比如一些調查性的深度報道和視覺比較強烈的報道”,廖玒說。
“報網融合既是內容的融合,也是生產方式的融合。傳統媒體推進傳播形態創新,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尋找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探詢科學有效的機制支撐,這也是我們下一步探索的重點。”人民日報副總編輯馬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