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下發《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出版、互動新媒體、移動多媒體等新興文化產業,促進數字文化內容消費。
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采訪時,業界專家均表示,《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的出臺,對于行業發展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在政策扶持下,出版業更應加強自身數字化建設,提供更好的數字內容,以實現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要求。
政策利好 出版業轉型迫切
“這對出版業是一個重大利好的消息。”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社長李學謙告訴記者,《意見》出臺后,國家對數字出版及新媒體產業的扶持力度可能會加大,這對于當前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是一個良好的機會。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郝振省認為,近年來,我國數字出版發展迅猛,2012年數字出版產值接近2000億元,增長率達40.47%,數字出版已經成為有規模的行業和經濟板塊。《意見》的出臺意味著國家釋放出了對信息消費、數字內容非常重視的信號,對于出版業而言,也指出了出版社未來發展的方向。
新聞出版信息中心副主任劉成勇同樣表示,《意見》不僅僅有利于數字出版的發展,對于傳統出版行業轉型升級更有好處。
市場廣闊 數字出版大有可為
《意見》指出,為培育信息消費需求,需要豐富信息消費內容。劉成勇認為,數字內容是信息消費內容必不可缺的組成。消費對應的是生產,促進信息消費關鍵在于生產的數字內容足夠多,并且讓人有消費的欲望。從這一點上看,必須要加大內容生產。
“數字內容消費的擴大,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產品供應和規則之上,需要有足夠的內容產品。但從目前來看,數字內容還比較有限。”李學謙認為,我國現有的數字內容還遠遠不能滿足群眾需要,并且,在消費方式上也有待改進,“數字產品需要有比較便利的購買方式,才能促進用戶的購買欲望。”
“《意見》實際上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啟示,過去更多從生產角度考慮數字出版,現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多應從消費拉動生產的角度來審視和推進數字出版,只有消費形成很好的環境,生產才會得到進一步的拉動和擴張。”郝振省表示。
前景看好 出版科技融合待提速
《意見》提出,到2015年,信息消費規模要超過3.2萬億元,其中基于互聯網的新型信息消費規模達2.4萬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
劉成勇認為,為實現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目標,出版業更應加強自身的數字化建設。“傳統出版單位要在全媒體、全業務、全流程、全網絡、全終端等幾個方面努力。我們要讓內容盡可能多地以全媒體的形式,全業務的形態,通過全網絡覆蓋到全終端。讓產品盡可能多地傳播給消費者。”他表示,要做到這一點,出版業內部首先要實現全流程的數字化。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秘書長王勤則指出,傳統出版業在利好的政策環境下,要進一步提高出版與科技的融合水平,充分利用面向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型互聯網環境下的智能文化消費終端,開發出滿足智能手機、電視智能等智能終端的功能性文化消費產品,從而促進終端文化產品消費與文化產品生產、提供與服務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