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下發的《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著重強調了大力發展數字出版并促進數字內容消費。這對于蓬勃發展的數字出版產業來講,無疑增添了利好。對業界來說,如何借助政策東風,積極調整戰略思路,擴大生產與消費將成為一道更為迫切、更為實際、更具挑戰的現實命題。
《意見》著重強調大力發展數字出版并促進數字內容消費。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來看,數字出版的信息消費內容并不夠豐富,質量不夠好,并且用戶購買的渠道也不夠暢通。在政策利好的環境中,數字出版從業者要借好這股政策東風,從數字內容種類、質量等方面進行改進。
重數量:種類要豐富
“一些人之所以堅守紙質書‘陣地’,就是因為找不到那么多自己喜歡又可讀的電子書。”人民文學出版社數字出版部副主任趙晨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當下數字出版物的種類還不夠豐富,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這也造成了數字出版信息消費總量不高的現狀。她認為,盡管京東、當當宣稱其電子書達到20幾萬種,但與同期出版的紙質圖書相比,不過是個零頭。
中華書局數字出版中心主任李晨光也表示,由于對數字出版意識不強等原因,很多以往的紙質書缺少開發電子書的授權,并且很多電子書授權時間都在兩到三年,未能給出版社足夠的時間周期來收回成本,這也是導致電子書數量不足的重要因素。
在這種條件下,人民郵電出版社數字出版部主任安達認為,有兩種辦法可以進行改進。“出版社可以充分利用從中央到地方的財政資金和各種產業基金來做大數字出版,生產更多電子書,另外出版社要有選擇地發展一些有潛力的重點品種,銷售以后收回資金,再用這部分營收反哺,加工制作更多的數字產品。”安達告訴記者,在政策利好的環境下,出版社必須“內外兼修”,兩條腿一起使勁,才能走好走穩走快。
促付費:質量要過硬
8月,亞馬遜的熱銷書《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電子版因錯字率太高而被迫下架,這也讓國內電子書一直備受詬病的、因內容存在質量缺陷而致使用戶付費意愿降低的問題再次浮出水面。
“如果正版電子書質量不好,閱讀起來費勁,那一定會流失掉很多用戶。”趙晨談道,數字內容一定要邁過質量這道坎,否則用戶必然不愿意為沒有價值的產品埋單。
據了解,目前內容提供商提供給平臺運營商的電子書大部分都是PDF和ePub格式,再根據需要進行格式轉換,為降低成本,不少平臺運營商把關不嚴,審校工作形同虛設,致使面世的電子書問題重重。
中央編譯出版社數字出版部主任岑紅認為,當電子書作為商品出售給消費者時,必須要重視產品質量。她認為,當前電子書質量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把關,“一是元數據,二是轉換制作。如果出版社能把印成紙質書的元數據而不是未經后期編輯審訂的作者原稿提供給平臺運營商,后者在轉換制作時又有人工干預,質量不是大問題”。
此外,電子書內容同質化嚴重也是用戶不愿為電子書付費的原因之一。“真正受歡迎的高質量電子書還太少,市場中反倒是充斥著不少粗制濫造的產品。”李晨光認為,高品質將是出版社在開發電子書方面的發力點。
“中國人有付費閱讀的傳統,愿意為知識付費,數字內容也不例外,只不過現在精品內容比較少,外部環境也有待改善。”安達告訴記者,隨著以手持終端為代表的新一代閱讀需求的形成,只要好的內容越來越多,加上便捷的下載、閱讀和付費渠道,之后會有相當一部分讀者養成為電子閱讀付費的習慣,屆時,也將真正完成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目標。